撰文:林奇伯日期:2018-10-11 分類:焦點新聞文章出處:1138期圖檔來源:陳弘岱 攝影

壯圍是宜蘭縣魚塭閒置率最高的鄉鎮,一個產業升級行動點出「農地農用」的不合時宜,而農地利用普遍受法規綑綁的殘酷現實,仍澆不熄當地青年復興家鄉的熱情。

宜蘭縣是北台灣養殖重鎮,二十年前全盛時期全縣養殖面積近千公頃,以石斑魚、白蝦、九孔、鮑魚聞名。近年來,因水產疾病不定時襲擊、青年人口外流、養殖戶高齡化等因素影響,境內超過六○%的魚塭遭到棄置。其中尤以壯圍鄉情勢最為嚴峻,二○一八年縣府核定壯圍魚塭面積為五百二十九公頃,但實際使用率卻只有二五.七○%。

「魚塭因海水養殖造成土地鹽化,即使填平也不利於農作,與其閒置,最好的方式就是打造地區品牌,直接在魚塭旁成立兼具美食、戲水、體驗、水產直販等多功能『地產地銷』場域。」宜蘭縣海洋及漁業發展所科員吳建達分析,脫離盤商收購,可讓養殖戶利潤提高一.五倍,不僅增加收入,也提高養殖戶對水產疾病的耐受力。

農地農用限制
點出地方創生難解議題

二○一七年起,宜蘭縣政府便以壯圍為示範點,邀請漁業產銷顧問團隊進駐,盤點地方資源,推出地區品牌「宜蘭斑」,打造結合產業和觀光價值的全新廢棄魚塭活化創生計畫。

第一個輔導案就選擇當地傑出龍虎石斑魚業者楊光瑞的養殖場,成立「漁曜海物」品牌,在魚塭旁設立主打宜蘭在地當令食材烹調的無菜單餐廳,並附設戲水、KTV等遊憩設施。消費者必須事先預約,到場後,由專人引導至養殖場解說石斑魚生長過程,接著到戶外魚塭餵魚、釣魚,餐後戲水和唱歌,離開前還可購滿新鮮水產。

因為離台北市只要一小時車程,二○一七年五月開張後,即使客單價位於八百元到一千二百元之間,不算便宜,但每個月還是吸引超過七百人次前來,創造近百萬元月營業佳績。產業升級潛力瞬間爆發,讓地方人士興奮極了,縣政府也自喜走對了路。

就當眾人胸中熱火被點燃之際,「漁曜海物」的佳績馬上引來國稅局查稅,並以「農地農用」為由,禁止魚塭旁再做餐館、遊程等營業用途。

三個月內,從無到有,從築夢到落空,壯圍地方創生故事峰迴路轉,瞬間從「產業加值」轉調為「法令突圍」。

直運漁獲到台北
養殖、餐廳兩路推廣在地價值

楊光瑞無奈地說,若農地農用的法令無法突破,壯圍絕大多數的魚塭都不可能走向「六級化產業」模式。但他又不甘心火種就此熄滅,於是將團隊分為「養殖」與「餐廳」兩組,壯圍由夥伴劉瀚龍負責,他則改到台北市大同區新開立「漁曜海物之四喜堂私廚」,一方面等待宜蘭縣政府找到法令解套之路,一方面維持創意料理成果,並向台北消費者推廣宜蘭養殖產品,讓食客擺脫石斑只能清蒸的印象。

「大家都在問,既然宜蘭境內的養殖業成本風險高,為何還要繼續?我的回答都很簡單,『答案就在石斑中,吃一口就知道!』」楊光瑞說。

確實,因為宜蘭冬日氣候比南部嚴寒,讓石斑魚成長期整整多了半年之久,但肉質也因此更加柔韌、細膩,適合開發各種無國界料理。廚師黃國勛陸續端出「茶香龍虎石斑高麗菜捲」、「酥皮黃金烤石斑」、「紅糟石斑下巴西魯肉」全新創作,道道都開啟飲食者的味蕾想像,充分理解楊光瑞為何會說:「吃一口就知道!」

協助規畫「宜蘭斑」品牌的顧問徐立德指出,壯圍的地方創生雖起初遭遇法規問題,但也讓地方人士更加團結,積極發想各種突圍方式。未來,將嘗試以假日市集、行動廚房、解說教室、直販所等方式,避開農地農用的局限。

為此,徐立德特別在九月底組織一個參訪團到日本觀摩地方創生經驗,團中有多名壯圍鄉青年參與。原先不相熟的他們,共同經歷異國文化衝擊的興奮心情,也在一星期旅程密集交流中,認識彼此的事業,發現共同目標。無意間,一面地方新人際網絡成形,讓創生初期就受挫的壯圍,隱隱展現出一股蓬勃朝氣。

十月初才剛回台,隔日他們就相約造訪各家魚塭、餐廳和工作室,並且分享彼此人脈,再驅車到各自相熟的返鄉青年家中拜訪,真正實現了「宜蘭斑」品牌發想時的精神——不只以石斑魚凸顯宜蘭養殖業的特色,還取其台語「叛仔(年輕叛逆者)」的意涵,把各種專長的人士都集結在一起,團結效力,深覺自己就像「九條好漢在一班」!

一九八八年次的謝政佐,去年剛辭去外交部在帛琉的水產養殖計畫工作返國,毅然決定向今年剛拿到全國模範漁民殊榮的養殖達人父親謝忠明,學習九孔與鮑魚養殖技術,並將路邊農舍改裝成兼具故事館功能的直販所,推廣自家精心育成的新品種「文心鮑」。

「這是父親累積四十年養殖技術才培育出來的九孔與鮑魚雜交種,不只取肉率高、柔韌有嚼勁,苗種存活率還比一般原生九孔高出一倍以上,克服了疾病突襲的困境,年產可以達到三百萬顆種苗!」謝政佐說。

壯圍青年謝政佐向養殖達人父親謝忠明學養新品種「文心鮑」,傳承基業。

各路好漢大展身手
青農人際網 互助創佳績

一九八○年次的低限度調味料理餐廳「賣魚郎食酒处」負責人石嵇,在礁溪與壯圍交界不遠處落戶七年,不做過多調味,使用精鹽,餐後的蝦殼、魚骨等廚餘,投入餐廳旁的低密度養殖池內,形成不使用人工飼料的水產養殖模式。

一九八五年次的林牧村和黃姿綺夫婦,則來自台中,原從事日租公寓設計與代租管事業,強項是景觀設計,去年因嚮往鄉村生活,選擇落戶壯圍,一面在社區大學教授有機農業和生態復育相關課程,一面承接政府景觀工程案件。

透過林牧村的介紹,傍晚時分,一群人浩浩蕩蕩拜訪剛經營一年的「牛頭司耕牛小學堂」。一九七七年次的負責人沈國源,老家在宜蘭縣礁溪鄉,原在台北淡水經營豆花店和童玩店,為了讓小孩在田園生活中長大,特別返鄉繼承外公的「牛犁工」事業,初期養了八頭牛,聘用四位對傳統耕牛技術懷抱熱情的年輕人,展開一系列復興耕牛文化的推廣體驗課程,並宣導牛糞、玉米梗等廢棄物發酵肥料技術。

一家一家互訪,驚歎聲連連。謝政佐說,他深深覺得返鄉繼承家業是正確的決定,原來壯圍青年頗有臥虎藏龍之勢,只是先前彼此互不相識。在黃昏的氣息裡,一行人愈來愈興奮、熱血,開始相約下次聚會時間,要以創意腦袋好好激盪出壯圍未來的生機! 「一年後請再來壯圍,明年肯定會有全新氣象!」謝政佐開心地說。

負責人沈國源,返鄉繼承外公的「牛犁工」事業,展開一系列復興耕牛文化的推廣體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