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勵心如日期:2018-04-26 分類:美食旅遊文章出處:1114期圖檔來源:蕭芃凱 攝影

在都市人的想像中,一條吸引無數旅遊人潮、蜿蜒蔥綠的伯朗大道,就是台東池上稻香的浪漫象徵。然而過去七年來,池上鄉人口流失逾一成,僅剩約八千兩百多人;2016年底,池上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變成「超高齡」鄉鎮。

若是沒有對應辦法,池上的金黃稻浪,有一天很可能就會消失在田埂上。不過有一群歸鄉或移居而來的年輕人,正努力尋找能讓池上生機勃發的機會。

15年前丟下台中工作 他返鄉種稻重新歸零

十五年前,關掉台中室內設計工作室,舉家三口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就是代表人物。回到家鄉的他,接手爺爺一甲半的田地,脫下西裝、襯衫,捲起褲管,學著下田插秧種稻,成了農稼漢,那一年他二十七歲,也成了青年返鄉的樣板。

然而,左鄰右舍難免不解,怎麼會有人捨棄錢賺得比較多的都市工作,回來荷鋤為生?但像這樣,嗅著清新的鄉間空氣,一點也不後悔回到池上的年輕人,不只魏文軒一位。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先後在此落腳,他鄉變故鄉,彼此成了好朋友,大家閒時總會聚在一起聊天,串聯分享如何扎根在池上。

來自四面八方的池上新住民

2013年,羅正傑辭掉台北的工作,開始個人接案,認識魏文軒這一群人之後,來池上次數愈來愈多,最後乾脆在池上買下一戶老宅,花兩百萬元整修,就此定居。雖然從都會到鄉鎮,但他的進帳沒有減少,「現在客戶比以前還多,不但環境好、物欲較少,生活費用也比台北低。」羅正傑說。

「有一群朋友,在這生活更容易。」六年前到池上開民宿的張俊偉,原本定居台北,當了十幾年的職業軍人,為了讓女兒有健康的生活環境,選擇落腳池上,他以萬安社區為核心,串接鄰近的社區合組生活圈,這些店家平均月營業額可達四、五萬元,以當地生活水平,已足夠一家三口一個月的生活費。

「到異地生活,三餐溫飽後才能談別的。」魏文軒很清楚,基本民生無虞是所有來到池上的年輕人,首先要面對的課題。大家想的,不是只在於自己的店如何吸引觀光客駐留,而是要做到彼此串聯相接,形成共好的能量。

民宿、書店、老鐵馬 為池上注入新活水

平日腳踩一台鐵馬穿梭在村頭巷尾的魏文軒認為,要融入在地,鐵馬是最好的工具,老人家看了也親切,容易有話題,於是他刻意蒐集老鐵馬,與開咖啡店的郝朝洋,還有羅正傑等人發起「黑色騎士」。

他們舉辦田間下午茶野餐、鐵馬導遊路線等觀光活動,並鎖定國際觀光客,計畫讓他們認識在地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作家蔣勳、劉克襄都有先後注意到池上的這群人,還發表文章提及「黑色騎士」。

原本僅是七個店家互相串接,之後又吸引不少返鄉、移居的青年加入,街上先開設了民宿,接著咖啡店、書店、設計公司、餐廳……,慢慢地就組起了一整個生活圈,重新為池上注入一股新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