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奇伯日期:2018-10-11 分類:焦點新聞文章出處:1138期圖檔來源:陳弘岱 攝影

台南白河積極盤點地方特產,創立「白河選品」為城鎮自有品牌,整合農特產品與觀光資源,號召青年返鄉推動行銷,擴大地方創生效益。

台南市白河區特色鮮明,「蓮鄉」的意象早已深印台灣人腦海,加上交通方便,從高鐵嘉義站驅車前往只要二十五分鐘路程,境內又有以溫泉聞名的關子嶺風景區,農村旅遊誘因十足,每年五到八月的蓮花盛開季,吸引如織遊客前來賞蓮、泡湯,兼買農特產品。

白河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豐饒之地」,除了蓮子、蓮藕、藕粉之外,也盛產稻米、柳丁、番茄和火龍果,近年引進高單價的越光米品種後,更提高農民收益。

然而,風光表面下,白河也面臨農民老化、人口外流的嚴酷議題。每年蓮花季一過,這裡就彷彿繁華落盡,瞬間回復寂靜景象。季節性榮景不足以支撐規模型觀光產業;除了務農,年輕人返鄉很難找到穩定工作。

轉化危機意識
自創品牌「白河選品」

根據二○一八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總盤點調查,二○五○年,少子化的台灣總人口減少率達十二.九%,而白河若無法有效提升產業動能,吸引年輕人回流,人口流失率將高過全台平均值,人口數也會低於全台各鄉鎮市區人口的中位數,因此被列為地方創生「紅色」一級戰區。

「白河居民危機意識很強,雖然過去社區總體營造成績不錯,在景觀、鄉鎮特色頗具知名度,但產業仍未能全面且有效地升級為農產、加工、銷售、旅遊兼具的『六級化產業』,以創造多元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回流。」台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吳長庚說,近年來,部分地方人士嘗試進行有別於傳統的地產地銷、常態性食農教育、耕種體驗等活動,已小有成績,若進一步發展成大規模產業升級,便能讓工作機會不只局限在傳統農業。

為此,區公所積極盤點在地資源與特色人物,甚至還將當地剛成立三年的「美雅家具觀光工廠」也整合進來,形成完整的在地圖像,試圖擦亮農村旅遊品牌,設法讓一年四季都有觀光人潮。

今年春天,進一步邀集上百位居民腦力激盪,將白河物產進行系統化色彩轉譯,設計出城鎮品牌「白河選品」的LOGO、禮盒包裝、展售台;並選出藕粉、蓮花茶與植栽組合、四季荷染體驗包、木製青蛙造型手機擴音器、養生黑玄米茶等五樣首批商品,在六個直販所販賣,讓白河一年四季都具備「有賞、有玩、有買、有體驗」的多層次魅力。

直販所的營運方式是,不同農家將自家產品匯集到直販所中,再裝進視覺統一的禮盒裡,盒內商品則維持農家商品原貌,試圖在團結一致的同時,還能保有差異性。如此簡單的小動作,讓禮盒質感大幅提升,售價比分開販售的價格提高二到三成。原本計畫從年底春節檔期才正式販賣,豈知熟知者口耳相傳,在未正式宣傳的情況下,中秋節前短短一周內就收到超過二百個禮盒訂單,讓居民士氣大振。

善用地產地銷
鄉村務農帶動高獲利

地方創生核心精神包含「地、產、人」三大元素,除了物產和品牌,找出指標性亮眼人物來共同協作,更能豐富故事性,並作為青年返鄉參考榜樣。

一九八六年次的楊家銘,畢業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退伍後正值農委會推動「青農返鄉」計畫,原先就認同無毒耕種理念的他,不顧父母反對,返鄉承租約二公頃土地,種植蓮子、菜藕、粉藕等三種作物,逐步摸索不同土質的適種性。

六年了,楊家銘逐漸找到四季節奏中的耕種訣竅。每年春節前後栽苗,六月採收蓮子,七至九月收菜藕,十月收粉藕,製作藕粉。農暇時,在部分農地試種彩色番茄、火龍果、燈籠果,十分享受田園之樂。

在歷經颱風、種藕失敗等考驗後,他開始往具備自行加工與自我銷售能力的「知識農夫」邁進,為自家產品註冊了「藕達人」品牌,提高辨識度,終於達到每年總產值二百萬元的水準,收入不亞於在都市工作。雖然口頭上說著「好辛苦」,但只要有盈餘,他馬上又投入冷藏、剝蓮子機等設備。

來到楊家銘老家的四合院,他和太太正在沖洗和整理當天清晨收成的菜藕,並依照賣相好壞分裝。而他最自豪的是石蓮品種手工淘洗藕粉,在長達八個月的栽種期後,再以純古法挖、洗、曬,平均十到十二台斤才能產出一台斤,現在「藕達人」的藕粉,已小具知名度。

大學畢業後即返鄉的「一代農夫」楊家銘夫妻,創立「藕達人」品牌,自產自銷。

知識農五步驟
走出創生行銷新模式

另一位白河的青農代表魏宗淇,則將農業格局拉到更高,不只多元耕種、自產自銷,還結合理念相同的農戶,以「一群農夫」為品牌,說服嘉義與台南地區的餐廳合作,使用白河作物當食材,讓外食族也能共享「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若消費者覺得美味,餐後還可在餐廳附設的農產直販所選購食材,回家自己烹煮。

一九七六年次的魏宗淇,和太太兩人原先都在台北擔任教職,每年家計收入可達二百萬元,但他常感嘆著「在台北工作一輩子,賺到的錢頂多夠付清一棟房子的貸款。」二○一一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地震」後,終於下決心重返鄉間生活,和太太申請調回南部任教。他們落腳嘉義市郊,太太維持幼教老師的身分,魏宗淇則在為期一年的一面教書、一面務農「半農半×」生活後,毅然辭去教職工作,專心農務,種植柳丁、水稻、蓮花、玉米等主要作物。

魏家是落戶白河兩百年的傳統農家,魏宗淇租下七公頃農地,與父親原有的五公頃共同運作,取名「將軍山農場」。有父親親授農技,他省去摸索的時間,把心思花在行銷與教育的五階段實踐上,成為白河六級化產業農戶的典範,在鄉鎮裡更被尊稱為「魏老師」,居民時常與他討論、取經。

第一步,是為「將軍山農場」取得農委會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認證資格和生產履歷標示。第二步,將農地劃分出小區塊,當作「見習農場」,提供土地讓懷抱田園夢的年輕人無償學習和嘗試耕種,在學員確認習得農技並能夠適應後,才決定是否貸款自立門戶。

第三步是展開食農教育課程,每年十二月稻穀收割後,把農地整平,上網號召都會區民眾前來「焢窯」。活動內容包括「建窯」教學、農耕解說、棒球賽等;去年舉辦第三屆,活動上網八天就額滿,共一千五百人參與,開了一百七十幾窯,甚至有民眾專程從台北包遊覽車南下。從空拍紀錄片中,可看到參與者興奮活動的盛況,這也建立了白河在非蓮花季發展農業觀光的可行模式。

成立電商平台
吸引年輕人返鄉行銷

第四步則是與餐廳合作開立農作物直販所,建立不透過中盤商的銷售通路,目前已成立三家,目標三年內成立十家直販所。第五步則和白河地方創生品牌「白河選品」合作,串聯更多的居民加入,將農村旅行常態化,並進一步成立網路電商平台,讓白河產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銷往全世界,也吸引具備網路行銷能力的年輕人返鄉加入行列。

過去,對於食農教育和鄉村旅行能發揮多大的經濟效益,外界多少抱持存疑態度,但魏宗淇的「焢窯」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不斷開啟白河人的新想像。所以,當「地方創生」的概念一從中央政府丟出來,白河人就十分買單,把魏宗淇的五步驟當作是地方翻轉的重要經驗值,只要再規模化地推展開來,便能擴大在地產業利基。

「年輕人常覺得在鄉村務農,生活單調而辛苦,現在白河居民已嘗試進行純農業之外的新銷售通路、旅遊、城鎮統一品牌等改變,期待在提高收入的同時,也讓農村工作更加多元、有魅力,不只增加旅遊和銷售等工作機會,也翻轉新生代對傳統農村生活的刻板印象。」吳長庚說。

推出選品、展售台、直販所等,讓白河地方產業加值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