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勵心如日期:2018-05-31 分類:行銷文章出處:1119期圖檔來源:蕭芃凱 攝影
曾經的風光展開序曲 駁二銳變新興景點

高雄人一定記得,鹽埕區曾有的風華時光,也感嘆商業中心東移、地下街大火後的蕭條沒落,但這都是鹽埕的老故事了,新的力量正在開啟新的篇章。

最早的轉變,可說是十多年前,在藝術界發起之下,由鹽埕港區舊倉庫改建的駁二藝術特區,二○○六年一度險些吹熄燈號,隨後由高雄市文化局接手經營,「當時周邊只有一家老麵店,每次外國藝術家來參展就是吃那家麵店。」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王慧琳至今仍記得。

隨著高雄捷運等大眾運輸逐步建設、廠區擴張,如今駁二藝術特區每年吸引約三、四百萬觀光人次,儼然成為吸引大量人潮的新興旅遊景點,但這些遊客會進一步深入鹽埕當地社區嗎?大家正在思考這個問題。

那麼,鹽埕區的特色在哪裡?「像是都市裡面的鄉下,滿特別的!」十八年前到鹽埕開了當地第一家眼科診所的醫師沈政璋說,鹽埕交通方便,加上過往繁華,街道巷弄內有許多老店與小吃,生活機能也很好。

高雄市文化局打造的駁二共創基地去年正式啟用。駁二藝術特區如今是指標性的藝術園區,2017年來訪人次超過420萬人。

圖文記錄在地化生活 專人導覽深度體驗

「鹽埕區是個迷人的地方!」原本離鄉在台北南港科技公司任職的莊子儀,五年前回到鹽埕開了自己的皮革製品店,「因為是老舊社區,現在都還有販售蒸籠的店家,和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繡花鞋,臥虎藏龍又有人情味。」莊子儀笑著介紹。

四年前,沈政璋開設「鹽埕真好」粉絲專頁,隨手圖文記錄鹽埕生活,還邀請莊子儀一起加入。「這一年多來,很明顯感覺到人有慢慢進來社區,以前大家都往駁二走,這一、兩年則有很多單獨背包客。」莊子儀說,要進一步推廣深度體驗,除了要有更多特色店家外,也需要更多人一同參與,近年除了駁二周遭之外,新樂街也增加三、四家特色店家。

「我們有共同觀念是把人帶到社區裡面,不是僅到愛河或是駁二。」沈政璋說。二○一六年他出了一本鹽埕的人文攝影書後,也不時做當地導覽,介紹鹽埕街道、老店的人文歷史。

鹽埕區區長顏賜山說,「從整體社區發展來看,希望遊客不是去一個單點就離開,能否透過導覽等方式,讓遊客深入在地,下次再帶朋友一起來訪,這樣才有意義。」像鹽埕街道巷弄的老屋,就蘊含著當地人文特色,和過去的歷史相互輝映。七年前返鄉的邱承漢,讓曾是外婆開的婚紗店老房子逃離拆除危機,並進一步改建成「叁捌旅居」,成為當地老屋改造的特色店家之一。

以前鹽埕區頗負盛名的婚紗禮服店「正美禮服」,現在是邱承漢的「叁捌旅居」,改造後的空間時髦又復古。

創意老市集行銷品牌 店家串接推廣觀光

「建設和留存之間可以有平衡點。」邱承漢說,「若今天舊房子都不見,鹽埕只會變成新的美術館區。」為了讓更多人從不同方式看到鹽埕的美好,他創立了季刊《什貨生活》來傳遞鹽埕特色與故事,也做在地導覽、社區運動會等。

而如今各地的傳統市場,都面臨留存與轉型的難題,今年邱承漢就開始和市場店家合作,在傳統市場中開設二手換物小店、舉辦小型演唱會等各種嘗試,或許不會馬上見效,但附近居民覺得富新鮮感,年輕人也因此走進傳統市集,和攤商自然形成互動,「這樣滾動的力量會愈來愈大。」

那由公部門經營的駁二藝術特區,如何能進一步與當地社區互補合作?「鹽埕區有很豐富的人文意涵。」王慧琳說,像駁二連續十年舉辦大型活動高雄設計節,會有「創意逛大街」、「設計師帶路」等活動,就是希望挖掘店家背後深厚的小故事,行銷在地文化。

也有年輕人運用駁二的資源來傳承技藝。洪明雄、洪明輝兄弟的父親,是鹽埕小有名氣的打金師傅,兄弟二人對金工有興趣,也看到傳統金工產業的式微,就設立「言成金工坊」,如今進駐駁二,販售金、銀飾外,也透過現場教學來傳承金工文化。

洪家兄弟經營的「言成金工坊」就在駁二園區,實現兄弟兩人的理想,也傳承父親的金工技藝。

盼新銳人才加入合作 創造接點共襄盛舉

邱承漢則說,鹽埕過去是商業中心,有許多客製化商品,如今仍有不少職人,只是缺乏傳承人才,若年輕設計師能和當地職人、鹽埕老產業合作,就能創造更多可能性,由邱承漢出任理事長、去年成立的鹽埕藝術勞動社區推廣協會,目的就是希望扮演串接年輕人與在地產業的交流平台。

「要創造各種接點,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邱承漢說,之後就會有擴散效益,一個人又再影響三個人、九個人,地方發展的能量就能逐漸成長。過去的十年,駁二為鹽埕帶來改變,接下來的十年,就看年輕力量能和在地的人文內涵激盪出哪些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