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勵心如日期:2018-06-07 分類:行銷文章出處:1120期圖檔來源:陳弘岱 攝影
山中創生前鋒 原鄉重建發展新生機

從屏東山腳,一小時多的蜿蜒車程,才到達大武部落。陽光從雲間縫隙透出,照在紅色的田上,這片紅藜是部落的傳統作物,四月初是採收季節,嫩紅穀穗飽滿地讓紅藜莖彎腰低垂。隱身山區的大武部落恍若桃花源,但九年前,沒有人意料得到,大武部落能有如今的美麗風貌。

九年前,莫拉克風災重創屏北山區部落,直升機將大武族人載到山下避難,返鄉的道路也中斷,大武族人本可能就此留在平地的永久屋。但出於對原鄉土地的信念,他們開啟了一個部落內的投票,這個投票結果,讓他們決定返回海拔一千公尺的家鄉。

大武部落採自然農法栽種的紅藜,有著鮮豔色澤和高營養價值,是近來養生界的最新寵兒。

從墾丁到屏北 近十五年生態旅遊陪伴

如今,大武部落是霧台鄉唯一原村重建的部落,其他部落則在風災受創後,全村或部分遷移。這近十年的歷程,除了部落族人的堅定意志外,還有他們主動找來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等專業團隊,陪伴部落轉型。

「光憑我們沒辦法,我們不了解行銷和產業。」時任村長、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說,「聽說陳老師(陳美惠)很尊重在地文化。」為了建立永續發展模式,重振地方活力,他們在協助重建的台大城鄉所引薦下,主動牽起和陳美惠的合作契機。

曾在林務局、文建會任職過的陳美惠,二○○四年到屏科大任教,開啟了近十五年的生態旅遊陪伴之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個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社頂部落」,就由陳美惠團隊以社區營造方式發展生態旅遊,成效顯現後,墾丁的水蛙窟、里德、龍水、港口等其他社區也紛紛跟進。

○八年,屏東縣政府委託陳美惠到屏北霧台鄉的阿禮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不料隔年就歷經八八風災,在阿禮部落的重建和轉型告一段落後,一一年,陳美惠團隊進駐大武部落輔導。 屏北社區位居山區,交通不易到達,旅遊發展也不如墾丁盛行,「純粹用觀光來幫助部落不是很適合,會扭曲他們原來生活方式。」陳美惠說。因此,如何發展與環境共存的一、二級產業,保存原有文化也滿足生計才是關鍵。

決定返鄉的大武族人,一步步重建家園,一面整理公共設施一面復耕小米,以穩定糧食來源,並進一步記錄小米的原生種,累計了二十一種多元小米種類。但是那時部落對外道路尚未建設完成,一有大雨,村子與外界聯繫就會斷絕,如何自給自足成為急迫問題。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提供飲食所需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發展林下經濟
建立環境和生計的平衡

陳美惠想到在中興大學任教的學長、動物科學系系主任陳志峰。中興大學和農委會合作超過三十年,有完整雞隻種原保種庫,在陳志峰協助下,大武部落引入中興大學保種三五年、三十二世代育種而成的「紅羽土雞」,發展林下養雞。「他們原本沒有養雞,所以要評估環境承載量。」陳美惠說,為了控管雞的品質,他們建置公共雞場,總量管制三百隻,自給自足外也對外銷售。

陳志峰說,陳美惠以科學方法評估土地承載,避免破壞環境,合理導入經濟活動外也結合專業知識,不僅供應種原,也提供動物飼養管理、飼料等知識到部落。還針對偏遠山區、飼料運送不易,設計簡易飼養模式,並配合部落要求使用無額外添加劑的飼料。

如此一來,除了自給自足外,部落還打造出「大武森雞」品牌,「生意很好,像三月就很快賣光了!」彭玉花說。九年前風災過後不久,彭玉花的丈夫顏明德就辭掉在台中的工作,回到家鄉幫時任村長的妻子率領部落重建。如今,在養雞等新經濟活動上,兩人也扮演開路先鋒,吸收這些專業知識後再帶回部落,集結族人一起參與。

在與部落的互動過程中,陳美惠發現族人原本就會採集野生中草藥材「山當歸」到平地販售。陳美惠說,山當歸是台灣特有種,「一直採集,對生物多樣性不利,且收入和勞務付出也不成比例。」在這些考量下,他們決定開始進行山當歸的培育,作為部落的經濟項目。

歷經兩年的試驗栽培後,如今山當歸成為大武部落友善環境的新作物。「過去族人採集後,販售到市場的是原料。」陳美惠說,但現在他們進一步加工成山當歸藥膳包、茶包等產品,再結合生態旅遊行程,「客人到這裡,可以解說怎麼栽培,物種與環境、當地文化的關係,收取解說服務費、用餐住宿,把山當歸連結到六級化產業,創造更多效益。」

不僅如此,他們還建立循環經濟模式。過去小米梗、紅藜梗都是直接燒掉,但農廢燒掉後會造成空汙問題,在屏科大名譽教授王均琍的研究室協助下,歷經兩年試驗,他們成功將小米梗、紅藜梗與木屑一起做成太空包,植菌後就可種菇。「農廢有了新用途、新生命」,而養雞產生的雞糞便,還可以再作為堆肥。

這些生產的作物量不需要多,當地旅客、周遭餐飲業者是主要客戶,連屏東高人氣的原住民風味法式餐廳「AKAME」也採購大武部落食材來發想菜單。

從江振誠的餐廳團隊畢業後,回到家鄉開設AKAME餐廳的主廚彭天恩說,AKAME選購的食材以自然、有機、友善的訴求為出發點,餐廳本身就非常著重選用在地食材,也觀察到大武部落有和屏科大合作,以對土地友善、自然的方式生產出品質良好的雞隻、菇類、山當歸及木耳等,因此開始選用大武部落產出的食材。

產官學互信合作
重保育並有限度開發山林

隨著社區能夠乘載的能量逐步發展,陳美惠輔導二、三年下來,大武部落「現在養雞和山當歸種植的全部流程,都是當地接手!」

除此之外,林務局與屏科大團隊也和阿禮、大武部落建立生態旅遊的合作關係,挹注經費等資源支持。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說,傳統森林保育模式著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制;但當林務機關願意採納里山倡議的保育論述,開始支持有限度的山林資源利用,而部落族人也感受到公部門的轉變,並願意擔負生態監測及保育的責任,雙方長久以來的分歧將有機會產生交集,建立彼此合作與互信的基礎。

經濟發展不必然和文化傳承、自然保育對立,大武部落的重建,在部落族人齊心下,成功建立產官學互信的合作模式。屏東的社區部落正在驗證「地方創生」的核心理念,要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和自然山水永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