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經濟!地方創生元年

撰文:林奇伯日期:2018-10-11 分類:焦點新聞文章出處:1138期圖檔來源:陳永錚攝影

為因應台灣少子化、高齡化、鄉村人口外流的嚴峻課題,政府啟動地方創生大戰略,力挽鄉鎮頹勢。但戰略啟動前,卻已有三大關卡浮現,將是左右未來成敗的關鍵。

蓄勢待發》取經日本民間團體躍躍欲試
點燃台灣鄉村能量 要靠三顆火種

愈接近二○一九地方創生元年啟動之時,各種民間自發性舉辦的課程、論壇和串聯活動就愈密集。不只日本專家絡繹於途,台灣組團到日本觀摩的民間團體也為數眾多。大家都渴望了解地方創生到底要創什麼、怎麼創?

台灣已有二十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經驗,各鄉鎮各具人文風貌,居民也已具備凝聚共識、提高集體行動力的經驗,但地方特色卻未能全面性發展成可永續經營與變現的產業,無法提供多元就業機會。

而「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最大差異在於「更務實」,強調鄉鎮經濟力與商業活動的重要性,著重於地域、人才、工作,推動社區經濟復甦和升級,創造就業機會,使年輕人放心回流,挽救台灣城鄉失衡的困境。

這波盛況中,尤以近幾年台灣產生的新經驗、新串聯、新課程三股動能最為活躍,因為它們各自代表了地方創生「地、產、人」三大要素,被視為台灣燒旺第一把火的利基。

動能1 創生新經驗 青年返鄉新模組

過去十年,成功翻轉鄉鎮的團體,成為各界爭相取經的「創生新經驗」。

地方創生講究「地、產、人」,對「地」的盤點與了解是創生第一步。南投縣竹山鎮是近年台灣青年返鄉創業形成群聚、復興城鎮竹藝產業、與鄰近大學聯手將經驗「模組化」的指標案例。

二○○五年,在台灣民宿開立熱潮中,剛從大學畢業的南投青年何培鈞,在因緣際會下看中一座荒蕪多年的竹山百年古厝,特別貸款買下,修復成民宿「天空的院子」。花了五年打響知名度後,他開始盤點和串聯當地的特產老店,讓小鎮的觀光資源逐漸具備雛形。

何培鈞成立「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租下鎮上更多的空間,上網號召具備不同專業的背包客到此「專長換宿」,並成立經驗交流平台「光點小聚」,定期舉辦課程和論壇,讓在地店家與換宿青年腦力激盪,思索竹山特產加值、放大的可行作法。七年間,共吸引十幾位青年返鄉,也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加入,進行「產學研」相串聯的聯盟,逐一協助青年度過創業遭遇的困境。不斷滾動之下,竹山不只景觀改變,產業也開始活絡起來。

「過去十年,與竹山相似、由年輕人扮演關鍵角色的城鎮復興案例,還有新北市三峽區、高雄市旗山區、台東縣池上鄉等地,都成為台灣版地方創生的新典範,吸引大學主動接觸,進行實戰經驗模組化研究、協助青年培力。」何培鈞說。

動能2 產銷新串聯 消費者也加入

地方創生並非只是鄉村人才的責任,都市消費者若養成直接向農夫購買習慣,也就是參與在其中。台灣從二○一六年起也學習日本經驗,共創辦了《中台灣》、《東台灣》、《雲林》及《旅人食通信》等四本《食通信》,協助產銷關係新質變與食農教育再升級,讓農村產品突破地域與盤商限制,找到新買家,提高升級動力。九月底,特別邀請日本編輯們來台,連續舉辦多場論壇和工作坊,並進行首次大串聯經驗分享。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之後,「產」與「食」兩端出現汙染信任危機。為了重建關係,東北災區出現第一本《東北食通信》,標榜「訂雜誌附食材」,讓訂閱者在收到時,「可讀又可吃」,透過報導介紹,農夫們成為明星,擁有自己的粉絲。這股關懷產地的熱潮,也成為二○一四年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地方創生策略時,不可忽視的社會風氣助力。截至目前為止,日本已有三十四本奠基於各地區的《食通信》。

「國土規畫與人口戰略,是整個國家共生共榮的議題,人人都應參與其中。唯有透過『吃』來營造跨越時空的地方創生『關係人口』,才能激發都會人對鄉間的熱情,讓返鄉務農的年輕人擺脫犧牲者形象。」日本食通信聯盟執行長江守敦史觀察,台灣近年來歷經食安風暴,食農教育也奠下底子,若能再把產銷兩地的關係拉近,年輕人加入「青農」行列的意願有望提高。

東吳大學商學院設立「創意產業經營專題與實作」課程,由具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講師彭仁鴻(右一)帶領,培養學生的熱情與實作能力。陳弘岱 攝影

動能3 大學新課程 青年培力救農村

在地方創生中,「人」的意願與能力至關重要。二○一七年,教育部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由教授帶領學生認養鄰近社區,深入城鄉現場,以「做中學」的方式,主動發現和參與解決社會議題,縮短學用兩端差距,並提高畢業後參與社會改造的意願。

在這個基礎上,多所大學在新的學年已率先開立地方創生相關課程與學程,其中以雲林科技大學最為積極。

由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張文山主導的「地方創生智能設計學程」,開放大三、大四學生選讀,並設立地方創生智能設計與鄉鎮場域規畫兩門必修課,要求學生帶著學院裡的設計與數位能力,到鄰近的鄉鎮參與實作,從地方議題討論、設計策略,到場域實踐。

學生在校園時對於鄉鎮懷抱理想情懷,且深知第一現場的真實面貌,在離開了校園後,就可務實自我評估是否到鄉村落點深耕。

「有野心者,甚至在就學時就可創業,開立店鋪或品牌,由老師和業師挹注資源,畢業時帶著自己的公司畢業。」張文山說。

另外,校園位於台北市區的東吳大學商學院,開立「創意產業經營專題與實作」地方創生選修課程,並選定彰化縣田中鎮作為實驗場域。為了克服台北與彰化的距離局限,擁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講師彭仁鴻,特別採用「食通信」的方式教學,訓練都會學生走入鄉村,編寫刊物,打開對於農業的認知與熱情。

然而,地方創生正式啟動前,也並非只有蓬勃欲發的正面能量,國發會在三年前率先展開「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試行計畫,前後選定三十五個鄉鎮市區加入,由專家團隊進入協助盤點資源,並設計出地方品牌與初期可行模式。但實驗過程中,即使縣市政府介入輔導,仍踢到三塊強悍鐵板。未來是否能突破,將是地方創生戰略成敗的關鍵。

鐵板1 法令讓六級化產業難施拳腳

要讓鄉村產業走出局限,最好的方法是發展成擁有加工、銷售、觀光與體驗等效果的「六級化產業」。然而,台灣相關法律規定都尚未鬆綁,實際操作起來,難免處處碰壁。

例如,「農地農用」規定,讓農民根本無法在農田與魚塭旁邊經營常態化的遊憩設施和餐廳;《發展觀光條例》規定,非旅行業者不得推出組裝旅遊行程,導覽員也必須具備正式導遊證照,等於宣告農村自行發展地方小旅行是行不通的道路。

「二○○○年前後,政府為提振觀光產業,力推國民旅遊,讓民宿在鄉間大規模冒出,最後衍生出非法土地利用、執照卡關等議題,至今仍難以全面解套。」彭仁鴻指出,殷鑑未遠,未來數年地方創生工作者勢必陷入與各種法令搏鬥的窘境中,政府不能不重視,尋求解套方式。

鐵板2 青年返鄉成本過高

青年返鄉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因素。近年農委會推出各種青農貸款補助計畫,讓懷抱田園夢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但地方產業熄火太久,加上經驗不足,青農貸款後經營失敗而退場的狀況時有所聞。

另外,鄉村人口老化,部分原住民村落也開始出現青年回流照顧家中老人的現象。台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計畫人員邱雅茜就指出,近兩年,達仁鄉出現排灣族青年返鄉照顧父母兼扛起民族文化傳承責任的小浪潮,高峰時期達二十幾位。但他們很快就面臨農產獲利不足以為生的困境,必須四處打零工彌補家用。

「難為的是,即使願意吃苦,零工也非天天都有,青年鬥志很容易便消磨殆盡,再度離鄉。」邱雅茜說,這類職涯與財務風險若無法解決,很難讓青年真正長期安心落戶。

鄉鎮衰微是長時間形成,若要復興,當然也非短期可以達陣。尤其人口流動為民眾主觀選擇,非單純由中央政府投入大筆經費就可達成目標,縣市政府的策略和意願也是關鍵。

鐵板3 KPI標準有待全民溝通

以台南市為例,在國發會的評估報告中,高達二十個區是屬於未來人口將嚴重流失的「紅區」。為了提高效率,市政府已成立跨局處平台,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並責成文化局作為祕書單位,每月進行彙報,緊盯各區域進度。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表示,每一區面臨的議題都不盡相同,目前已號召附近十一所大學認養社區,希望藉由大學生長期下鄉蹲點和關懷,協助「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鄉鎮銀髮族動起來。

「只要有新政策推出,大家都希望能立竿見影,但地方創生是最需要長期戰鬥的耐性,很難全面看到成效。」葉澤山指出,全民必須有共識。「人口回流」的KPI有難度,必須容許鄉鎮在過程中試錯的機會,才不會在全民輿論壓力下壓垮地方工作者的意志與恆心,使「地方創生」變成「地方創傷」。

國發會從二年前開始進行地方品牌的試點實驗,新北市三峽區、鶯歌區被設計成跨區整合品牌「三鶯宴」但品牌潛力仍有待後續完整商業模式來引爆。蕭芃凱 攝影